029惊闻奉天裂疆土贝满师生斥羸兵
这一日,贝满女中的课堂内尚回荡着琅琅书声,忽地被一阵急促而沉痛的钟声打断。那钟声不同往日,敲得又急又重,声声撞在人心上,带来一股莫名的不安。
不多时,噩耗如同凛冽的关外寒风,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,冻僵了每一张年轻的脸庞。
“昨日夜间,日本关东军突袭我北大营!”
“东北军上官竟严令…不得抵抗…”
“奉天城…沦陷了!”
消息如同惊雷,在课室、走廊、操场上炸开。起初是死一般的寂静,仿佛无人能消化这骇人听闻的变故。随即,各种声音如同决堤的洪水,猛地爆发出来。
“对啊!东北军呢?!”
“张学良不是就在北平吗?他的兵呢?!”
“那么多枪炮,难道一枪没放就把沉阳丢了?!”
“这不可能!绝对不可能!定是谣传!”
恐慌、质疑、愤怒、难以置信……各种情绪在死寂后轰然爆发,那关于“东北军何在”的质问,像一把尖刀,刺破了最初的震惊,露出了后面更深的屈辱和恐慌。
年轻的女孩们,平素谈论的是诗文、理想与新女性,此刻却个个粉面含煞,杏眼圆睁,她们围住带来消息的历史教员方先生,七嘴八舌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。
方先生亦是面色铁青,痛心疾首,他扶了扶眼镜,沉痛道:“确是如此!电文传来,东北军大部遵令退让,并未进行有效抵抗!东三省山河破碎矣!”
“为何不抵抗?!”一个高年级的女生猛地站起,声音带着哭腔,“那是我们的东三省!我们的父老乡亲!岂能任人宰割?!”
“政府诸公何在?!张学良何在?!”另一个女生用力捶着桌子,眼眶通红。
“奇耻大辱!真乃华夏未有之奇耻大辱!”平日最温婉的女孩也忍不住哽咽出声。
悲愤的情绪迅速蔓延。有人失声痛哭,为那骤然沦陷的千里河山与无数同胞;有人咬牙切齿,痛骂当局的懦弱与昏聩;更多人则是茫然失措,一种巨大的、冰冷的恐惧攫住了她们——国若破,家何在?
“墨痕社”的成员们更是群情激愤。社长苏静文猛地推开社团活动室的门,对着围拢过来的社员,声音因愤怒而异常尖锐:“都听到了吗?这就是我们托付的守土之责!这就是我们仰赖的卫国干城!不抵抗!三个字就丢掉了万里江山!”
她平日里的沉静荡然无存,只剩下被国仇点燃的烈焰。
林婉清哭得不能自已,拽着吴灼的袖子:“令仪…怎么会这样…他们为何不开枪啊…”
吴灼脸色苍白如纸,紧紧咬着下唇。她想起沉先生课上讲过的岳武穆、文丞相,讲过的士子风骨、民族大义,再对比眼下这“不抵抗”的现实,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悲愤感几乎要将她淹没。她琥珀色的眸子里闪烁着震惊、痛苦,以及对自身乃至所有人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。
“静文姐说得对!”一个短发女生猛地站起来,挥着拳头,“我们不能光哭!我们要做点什么!”
“对!我们要抗议!要发声!要让全中国都知道我们的愤怒!”
“我们要上书政府!请缨抗日!严惩误国之徒!”
群情汹涌之际,沉墨舟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。他依旧穿着那件青灰色的长衫,面色却比平日更加冷峻肃穆,眼神沉静如寒潭,深处却仿佛压抑着惊涛骇浪。
室内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。
他缓缓走入,目光扫过一张张悲愤而年轻的脸庞,沉默了片刻,才沉声开口,每一个字都清晰而沉重:“消息,大家都知道了。”
“今日之痛,乃国殇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,“痛斥羸兵,理所应当。但诸位同学,愤怒之后,更需深思。”
他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仿佛在看那片沦陷的、遥远的黑土地。
“为何敢有‘不抵抗’之令?为何寇敢如此猖獗?皆因国势孱弱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!”他猛地转身,目光锐利如电,“空有热血,而无钢枪;空有悲愤,而无国力!此乃我等今日泣血锥心之根源!”
他的话如同烈火烹油。
“然,”他话锋一转,声音里注入一股坚定的力量,“亡羊补牢,犹未为晚。诸位今日之悲愤,切不可止于口舌之快,更不可随时间淡忘。当将此痛此辱,刻于心间,化为求索之动力!”
他看向苏静文、吴灼,看向每一个社员:“我‘墨痕社’社员,当以笔墨为戈,以纸页为场!将今日之国耻,倭寇之暴行,记录下来!传播出去!更要深思强国之道,探讨救亡之策!这才是读书人于国难当头之际,应有的担当!”
沉墨舟的话,如同在众人心中点亮了一盏灯,指引了方向。悲愤并未消失,却开始沉淀,转化为一种更加深沉、更加坚定的力量。
很快,贝满女中的学生们行动了起来。她们起草檄文,印制传单,组织声援活动。虽然力量微薄,但那一篇篇充满血泪的文字,那一声声稚嫩却坚定的呐喊,如同星星之火,在北平阴霾的天空下,顽强地闪烁着。
吴灼也拿起了笔,这一次,她写的不是秋日感怀,而是蘸着血泪与愤怒,控诉侵略者的暴行,质问不抵抗的缘由,呼唤沉睡的国魂。在她身旁,苏静文、林婉清和所有“墨痕社”的成员们,都沉浸在一片同仇敌忾的悲壮氛围中。
课堂上的钢琴声被激昂的讨论声取代,图书馆的静谧被愤怒的控诉打破。走廊里,女学生们三五成群,面色凝重地传阅着最新的号外,议论声、咒骂声、甚至压抑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。墙上贴满了手写的标语: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、“还我东三省!”、“誓死不当亡国奴!”,墨迹淋漓,如同泣血的呐喊。
九一八的炮声,惊醒了象牙塔内的宁静,也将家国大义、民族存亡的沉重课题,猛地压在了这群年轻女孩尚且稚嫩的肩头。她们在痛哭与愤怒中,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“觉醒”。
一个时代,以一种最粗暴、最令人困惑的方式,闯了进来。
不多时,噩耗如同凛冽的关外寒风,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,冻僵了每一张年轻的脸庞。
“昨日夜间,日本关东军突袭我北大营!”
“东北军上官竟严令…不得抵抗…”
“奉天城…沦陷了!”
消息如同惊雷,在课室、走廊、操场上炸开。起初是死一般的寂静,仿佛无人能消化这骇人听闻的变故。随即,各种声音如同决堤的洪水,猛地爆发出来。
“对啊!东北军呢?!”
“张学良不是就在北平吗?他的兵呢?!”
“那么多枪炮,难道一枪没放就把沉阳丢了?!”
“这不可能!绝对不可能!定是谣传!”
恐慌、质疑、愤怒、难以置信……各种情绪在死寂后轰然爆发,那关于“东北军何在”的质问,像一把尖刀,刺破了最初的震惊,露出了后面更深的屈辱和恐慌。
年轻的女孩们,平素谈论的是诗文、理想与新女性,此刻却个个粉面含煞,杏眼圆睁,她们围住带来消息的历史教员方先生,七嘴八舌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。
方先生亦是面色铁青,痛心疾首,他扶了扶眼镜,沉痛道:“确是如此!电文传来,东北军大部遵令退让,并未进行有效抵抗!东三省山河破碎矣!”
“为何不抵抗?!”一个高年级的女生猛地站起,声音带着哭腔,“那是我们的东三省!我们的父老乡亲!岂能任人宰割?!”
“政府诸公何在?!张学良何在?!”另一个女生用力捶着桌子,眼眶通红。
“奇耻大辱!真乃华夏未有之奇耻大辱!”平日最温婉的女孩也忍不住哽咽出声。
悲愤的情绪迅速蔓延。有人失声痛哭,为那骤然沦陷的千里河山与无数同胞;有人咬牙切齿,痛骂当局的懦弱与昏聩;更多人则是茫然失措,一种巨大的、冰冷的恐惧攫住了她们——国若破,家何在?
“墨痕社”的成员们更是群情激愤。社长苏静文猛地推开社团活动室的门,对着围拢过来的社员,声音因愤怒而异常尖锐:“都听到了吗?这就是我们托付的守土之责!这就是我们仰赖的卫国干城!不抵抗!三个字就丢掉了万里江山!”
她平日里的沉静荡然无存,只剩下被国仇点燃的烈焰。
林婉清哭得不能自已,拽着吴灼的袖子:“令仪…怎么会这样…他们为何不开枪啊…”
吴灼脸色苍白如纸,紧紧咬着下唇。她想起沉先生课上讲过的岳武穆、文丞相,讲过的士子风骨、民族大义,再对比眼下这“不抵抗”的现实,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悲愤感几乎要将她淹没。她琥珀色的眸子里闪烁着震惊、痛苦,以及对自身乃至所有人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。
“静文姐说得对!”一个短发女生猛地站起来,挥着拳头,“我们不能光哭!我们要做点什么!”
“对!我们要抗议!要发声!要让全中国都知道我们的愤怒!”
“我们要上书政府!请缨抗日!严惩误国之徒!”
群情汹涌之际,沉墨舟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。他依旧穿着那件青灰色的长衫,面色却比平日更加冷峻肃穆,眼神沉静如寒潭,深处却仿佛压抑着惊涛骇浪。
室内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。
他缓缓走入,目光扫过一张张悲愤而年轻的脸庞,沉默了片刻,才沉声开口,每一个字都清晰而沉重:“消息,大家都知道了。”
“今日之痛,乃国殇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,“痛斥羸兵,理所应当。但诸位同学,愤怒之后,更需深思。”
他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仿佛在看那片沦陷的、遥远的黑土地。
“为何敢有‘不抵抗’之令?为何寇敢如此猖獗?皆因国势孱弱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!”他猛地转身,目光锐利如电,“空有热血,而无钢枪;空有悲愤,而无国力!此乃我等今日泣血锥心之根源!”
他的话如同烈火烹油。
“然,”他话锋一转,声音里注入一股坚定的力量,“亡羊补牢,犹未为晚。诸位今日之悲愤,切不可止于口舌之快,更不可随时间淡忘。当将此痛此辱,刻于心间,化为求索之动力!”
他看向苏静文、吴灼,看向每一个社员:“我‘墨痕社’社员,当以笔墨为戈,以纸页为场!将今日之国耻,倭寇之暴行,记录下来!传播出去!更要深思强国之道,探讨救亡之策!这才是读书人于国难当头之际,应有的担当!”
沉墨舟的话,如同在众人心中点亮了一盏灯,指引了方向。悲愤并未消失,却开始沉淀,转化为一种更加深沉、更加坚定的力量。
很快,贝满女中的学生们行动了起来。她们起草檄文,印制传单,组织声援活动。虽然力量微薄,但那一篇篇充满血泪的文字,那一声声稚嫩却坚定的呐喊,如同星星之火,在北平阴霾的天空下,顽强地闪烁着。
吴灼也拿起了笔,这一次,她写的不是秋日感怀,而是蘸着血泪与愤怒,控诉侵略者的暴行,质问不抵抗的缘由,呼唤沉睡的国魂。在她身旁,苏静文、林婉清和所有“墨痕社”的成员们,都沉浸在一片同仇敌忾的悲壮氛围中。
课堂上的钢琴声被激昂的讨论声取代,图书馆的静谧被愤怒的控诉打破。走廊里,女学生们三五成群,面色凝重地传阅着最新的号外,议论声、咒骂声、甚至压抑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。墙上贴满了手写的标语: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、“还我东三省!”、“誓死不当亡国奴!”,墨迹淋漓,如同泣血的呐喊。
九一八的炮声,惊醒了象牙塔内的宁静,也将家国大义、民族存亡的沉重课题,猛地压在了这群年轻女孩尚且稚嫩的肩头。她们在痛哭与愤怒中,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“觉醒”。
一个时代,以一种最粗暴、最令人困惑的方式,闯了进来。